<![CDATA[美佛寺 - 心 得 分 享1]]>Mon, 16 Sep 2024 16:57:20 -0700Weebly<![CDATA[中秋有感]]>Thu, 04 Sep 2014 16:45:20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13人無完人,有特長就必有特短。當我們喜歡和欣賞一個人特長和優點的同時,我們同樣就要包容和接受他人的特短和缺點。順祝中秋節快樂!阿彌陀佛!]]><![CDATA[如何知道已故親屬已經往生西方?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Mon, 01 Sep 2014 23:39:34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23親屬逝世后,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是否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呢?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對于這個問題,凈宗三經沒有提供詳細的經典依據。在這里,我想就本人多年修學的體會和助念的經驗,提供幾點供大家作為參考,還請大家多多指教為盼!

第一、預知時至。大凡修行有成就的人,都能夠知道自己的命數,想什么時候走就什么時候走。他們生死已了,所作皆辦,來去自如,灑脫自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得了晚期的癌癥,醫生告知生命的時限(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那是一種病死,誠然這不是真正的預知時至。還有些人想不開尋死,吃了很多安眠藥,那也不是預知時至,那是自殺,是一種橫死來的。自殺是弱者和愚癡的行為,罪惡的途徑,作為一個佛弟子,一切生命(包括蟲蟻等小生命)不得故殺,更何況萬物之靈的人呢?那是犯了波羅夷罪,種了阿鼻地獄的種子,要下無間地獄的,切忌不可。

第二、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生老病死是世間亙古不變的真理,沒有修行的人,大多數是在痛死、嚇死或者憂死中離開人世,其死相慘不忍睹。不要輕易地相信無疾而終,所謂無疾而終的人,大凡都是得了心臟病或者心肌梗塞突發死掉的。只有真正有修行的人,才能夠看破,放下生死,坦然面對,臨命終時,毫無牽掛,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自在,可以坐著、站著或者吉祥臥走的。

第三、臨終出現種種瑞相,佛菩薩放光現瑞。一個人是不是往生,淨土宗十二代祖師徹悟禪師告訴我們:以臨終種種瑞相為往生驗證。許多佛友,親屬逝世后,有法師或者助念團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助念,參與者親身目睹各種殊勝的情景,例如見到莊嚴無比的西方三圣像、佛光的奇妙照耀、空中出現接引蓮花、室內香味四溢等等無比殊勝之情景。遺體火化後見有舍利子和舍利花,非常莊嚴!妙莲长老在《死有瑞相定往生》一文中说:“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往生西方了呢?通常以瑞相为验证的依据。比如往生的人,他的面目还如同生时睡觉一样;而且气色红润、安详自在,甚至比睡觉还要好看;有些还面带笑容;往生十几个小时后,还好像活着的人一样。这些都是验证往生的瑞相。有此感应,我们就认为亡者决定生西方了”。

第四、全身柔軟,最后余熱在頭頂。一般情況下,死者逝世后,會冰冷無比。如果你的親屬,最后余熱在頭上,那是生西的好現象。熱在胸上,就很難說了,因為生天也會熱在胸上。如果你的已故親屬,他的面目還如同生時睡覺一樣,而且氣色紅潤,安詳自在,甚至比睡覺還要好看,面帶笑容,往生十幾個小時後,還好像活著的人一樣。這些現象,雖然不敢保證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但至少可以證明他已經生到善趣了。

第五、示夢告之。一般人逝世之后,如果因緣具足,會立即投生到善趣或者惡趣。但是,有些生前沒有大善大惡、大是大非、大起大落的人,會進入到“中陰身”的階段,就是所謂死后與投生之前的生命徘徊現象。一般來說,中陰身最長為四十九天,要看他自己的因緣與造化,在這個時段舉行超度,也最為得力和有效。如果在這個時候,死者托夢告訴親屬已經往生極樂,或者生者夢到死者站在蓮花上,聽經聞法之事,那也是一個好兆頭。

以上這些,可以用來確認已故親屬是否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其中第一點預知時至,往生的指數最高,依次而下,最后“示夢告之”,機會就會大大降低。誠然,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是何等的幸運,機會和因緣還是有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愿意去把握和創造,愿與諸蓮友共勉之。阿彌陀佛!

]]>
<![CDATA[你懂得財布施嗎?如何才能將有漏的布施福報轉化成無漏功德?]]>Fri, 22 Aug 2014 23:38:02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22六度是實踐大乘菩薩道的重要途徑,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可見布施之重要。蓋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也。財布施得財富,所以財施是因,財富是果報。許多弟子問我,如何才能得布施波羅密?如何才能把有漏的財布施福報轉化成殊勝的無漏功德?本文就財布施,作些簡單的探討,歡迎大家指正。

我們常常講福田,財要種在福田上,才有可能越長越多,將來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好比一滴水,如何才能讓它不干涸呢?只有置之于大海。那么,哪些是福田呢?一般說來,福田分有三種:以恭敬心供養三寶,即與三寶、聖賢結緣,能增長自己的福德,此屬敬田;若布施給窮人、病者,此屬悲田;布施給師長、父母,則屬恩田。無論布施給什么人,如果沒有達到三輪體空,如果沒有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都不能叫做布施波羅密,所得的果報只是有限的有漏人天福報而已。只有真正達到三輪體空(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和無壽者相,以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來行布施,那才叫圓滿,才算是真正的布施波羅密。

構成布施波羅密要具備三個要件,即施者、受者與施物,此稱為「三輪」。若布施之時,能了悟此三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第一、施空: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實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第二、受空: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亦無他人為受施者,故對受者不起慢心。第三、施物空:既了達資財珍寶一切所施物品本來皆空,對所施物品不起貪想。《宗鏡錄》卷三十:「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議,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以上所說的都是指布施者動機應該要純正,且能夠懷著一顆喜捨心、恭敬心、慈悲心與因緣觀,來看待一切眾生,以“無所著、無所求、無所得”之心態來行布施。

大家知道,梁武帝的前世是個樵夫,他上山砍柴,遇見古廟朽爛,看見一尊古佛日灑雨淋,無人侍奉。于是生起善心,將自己頭上的箬笠,遮蓋佛身。以此布施功德,來世感得帝王之報,享受榮華富貴。需要指出的是,他所感得的皇位,不是在于他的一個箬笠,一個箬苙能值幾個錢,而是他在行布施時的一念恭敬心、清凈心和平等心。當前佛教界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一般人在行財布施時,過分執著財物本身帶來的福報,而忽略了真正的功德在于布施當下的一念恭敬心和歡喜心,因布施而去除我們內心深處的慳貪,少了一分生死的輪回執著,多了一分清凈法身功德,這才是真正的布施意義所在,也只有這樣的布施,才算是真正懂得布施波羅密的真諦。

]]>
<![CDATA[本尊]]>Tue, 22 Jul 2014 23:35:39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21专修净土,本尊就是阿弥陀佛,临终是阿弥陀佛接引到净土,那如果专修其他法门呢?如地藏法门,药师法门等等?又怎么说?


從“事”上來說,修習凈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習藥師法門,往生東方凈琉璃世界。但從“理”上來說,佛佛相通,道道相同,法法相融。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法門雖有八萬四千,那是因為眾生的根機和喜好不同,但最終的目的解脫是一樣的,是相同的,是一味的。換句話說,往生西方凈土,如阿彌陀經所說,也可去他方供養十方諸佛,修習地藏法門和藥師法門亦復如是。阿彌陀佛!
]]>
<![CDATA[念佛的三個階位: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Mon, 16 Jun 2014 23:33:27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20念佛有三個層次,即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可往生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亂可往生方便有余土,而理一心不亂則可往生實報莊嚴土。凈土除此三土外,還有常寂光凈土,此土唯佛住,余者皆不能住。

何謂功夫成片?是指念佛已有一定功夫。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 什麼念頭都沒有,不被財色名食睡所轉,這就成片了。『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確實不動心,不被它所轉,不受它影響,功夫才叫得力。已可使妄心安住于一句佛号,如持名念佛;或安住于佛之莊嚴形相,如觀像念佛;或安住于極樂世界之依報莊嚴,如觀想念佛;或安住于無形無相、無名号之佛,如實相念佛。功夫成片,有成小片、成大片、成全片之不同。成小片,即在固定时段,如早晚課各一小时的念佛中,心不散乱,余时则不能保證。成大片,即不但在固定时段,其它时間如工作,學習,生活中大部分时間也能念佛,心不散乱,只是有些情况下还不能确保,如与人谈重要事情时,在專心操作計算機时,遇到突發事件时,或在重病和危難之中等。成全片,即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遇任何事都可念佛,不昏沉,不夹杂,不間断,乃至在睡梦中亦可念佛,很少做梦,即使做梦,也与修行和念佛有关,已接近事一心不乱。 

蓮池大師把一心不亂分「事」、「理」來講,但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事一心不亂者,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頭就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一句阿彌陀佛,從口中念出來清清楚楚,再從耳根聽入了了分明,久而久之煩惱漸清,便能夠成就「一心不亂」,將我人內心中刹那刹那生滅的煩惱心,變爲一心,起念就是阿彌陀佛,不雜妄念,任何事都不能擾亂,這就是一種定。这样一念一念的繼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理一心不亂者:是指與理相應。“心佛双泯,一真獨脱,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體,怎么能證入本體?心也没了,佛也没了,就是灵光獨耀,一真獨脱,就入了理法界。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無念而念。这时候,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證入一切法空性。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從自性真如中流入彌陀大願海中,至此西方不離當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 

此三種念佛階位,若從大乘的果位來講的話,功夫成片是屬于凡夫的階段,只是降伏煩惱而已,事一心不亂已經斷見思二惑,屬于阿羅漢階段,而理一心不亂則已經斷塵沙惑,其果位屬于初住以上菩薩。請大家反省檢討一下自己,看自己是屬于哪個階位?如果你還在功夫成片的“成小片”階位,那你就需要繼續加油。如果你的功夫還沒有形成小片,那就更需要精進辦道了。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進步,同登彼岸。願與諸發心菩薩共勉之!阿彌陀佛! 
]]>
<![CDATA[初學坐禪,如何調身、調息和調心?]]>Thu, 22 May 2014 23:30:06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19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工作快、走路快、開車快,思維快,連吃飯也要爭取時間。面對這麼快速而又緊張的生活節奏,讓我們加上了無形的生活壓力和困擾,身心所產生的焦慮,已成為新的時代病。對於忙碌的現代人,如何將心安定下來,以降低生活所帶來的壓力和緊張,每日靜坐幾分鐘,可以達到解壓和身心安定的作用。

不過,對於初學禪坐的人而言,外在的環境選擇及基本的條件是有必要的,如:寧靜的環境、適當的燈光(不刺眼、不昏暗)、穿著寬鬆的衣服、避免坐在直接受風受涼之處、避免吃太飽或太飢餓的情況下打坐------,這都是打坐前的基本條件。 

普通禪坐分為三個階段,也就是所謂的調身、調息、調心。在調身方面,為使浮動的身心安定下來,盤腿是最好的選擇。一般來說,盤腿可分為雙盤、單盤、散盤。所謂的雙盤,就是把左腿放到右腿上,再將右腿放到左腿上,相反亦可,佛教將此方法稱之為全跏趺坐;單盤,則是將右腿放在左腿上或左腿放在右腿上,佛教稱為半跏趺坐,對於無法雙盤或單盤的人,則可以雙腳交叉而坐,這叫散盤。選擇好盤坐的坐姿後,將兩手掌相疊,大拇指輕輕相抵置放於雙腿之上,之後脊背豎直,可讓我們的五臟六腑運行暢通,兩肩放鬆,可消除我們平時的緊張,收下巴、舌邸上顎、兩眼微閉,大抵上,調身的階段就完成了,調身是影響靜坐的第一個部分,身調得好,才能繼而調息、調心。 

一般而言,人的呼吸,與我們的身、心有很大的關係,氣息反應出我們的身心狀況,所以平穩的呼吸,是讓身體、心靈平靜的關鍵之一。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云何為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為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云何為息相?不聲不結不麤,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此是息相也。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所以最好的呼吸相,就是息相,即綿密而無覺,調息,便是要讓我們的呼吸,由粗重轉為和緩細微。 

所謂的調心,是靜坐的主要目的之一。現代人面對快速的生活節奏,心也變得混雜,難以調御,所以要將這個雜亂的思緒安定下來,靜坐方能見功。通常調心的方法很多,不過解決快速的生活節奏,數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數息的方法是由一至十,每次數出息或數入息,一呼一吸為一,如此漸次的數,心自能專注。另外,行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或參話頭,或念佛,或觀想,或持咒等種種方法,讓我們的心有所專注,只要能將心攝持,便是最好的方法。 

初學禪坐的人,如果勉強坐太久,身體上尚未調整,可能很容易因為身體的酸麻漲痛而產生退卻,所以剛開始打坐時,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宜。禪,是生活的適應方式,是精神生活的另一領域,禪坐,有助於我們生活上煩惱的減少,甚至減少面對現象所產生的顛倒妄想。透過禪修,更可得到許多的利益,如消除壓力、身體健康、甚至增長智慧,斷除煩惱,解脫自在。愿大家在禪修時,能夠獲得身心安樂,得大自在!阿彌陀佛!

]]>
<![CDATA[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Tue, 29 Apr 2014 00:48:26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september-07th-2014一對母女,母親是位虔誠的佛弟子,而女兒卻不信教,整天爭吵不休。一次偶然的機會,女兒陪著母親去聽一位法師的佛法開示,當她聽到“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的時候,感覺到佛法真是受用無窮,內心生起無比的法喜,得未曾有。她覺得佛法那么好,好后悔自己沒有早點接觸了解佛法。

回到家后,當母親又開始喋喋不休地說三道四批評她辦事不穩、好吃懶做等種種壞習慣和老毛病的時候,她就用聽到的智慧法語“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來反駁母親,當下讓母親啞口無言,頓然大悟。這讓母親意識到,自己學佛沒有學好,老是想著改變他人,對女兒(和他人)要求太高,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看誰都不順眼。其實,她女兒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一無是處,比起同齡的人來說,她已經算是相當優秀的,為什么不多說些鼓勵和欣賞的愛語,少說些尖酸和刻薄的批評呢?看到這里,請大家反觀自照,你如果正好也有這個毛病,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從自己做起,說不定會適得其反,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世界因你而改變。阿彌陀佛! 
]]>
<![CDATA[何謂定業?定業是否能轉?能否帶業往生?]]>Fri, 18 Apr 2014 23:27:22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18“業”是佛教的主要思想之一,也是佛教各派爭論的中心所在。古往今來,尤其是對于“定業”是否可轉,是否可以帶業往生,在佛教界,歷來高僧大德眾說紛壇,多有分歧。有的人說定業可以轉,可以帶業往生;有的人卻說定業不能轉,也不可以帶業往生。對于這個問題,也有許多佛友問我的看法是什么,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文章來闡述這一問題。 

首先,何謂定業?定業是指受生死苦果之定業因也。有善惡之分,善之定業,定受樂果,惡之定業,定受苦果。善惡之定業,各有三種,於造善惡業之生,直感苦樂之果,為順現受業。隔一世而感其果,為順生受業。隔二世以上而感其果,為順後受業。若所受果報及時間均已確定即為定業,但若果報或時間仍不確定,則為不定業。舉個譬喻,種一個種子在土中,將來是不是一定會結果?是不是需要有日光、水的因緣,種的地方也要在土壤中,如果放在水泥地上也不見得會開花結果。所以業亦是如此,行為做了之後,要有種種因緣,比如你造了很重的業(如五逆),如殺了人,就好比把種子種到土中,而且是種在很肥沃的土中,它一定能生長。所以一個很重的業,一定會有果報時,我們稱此業為「定業」。 

業有善惡之分,惡業才需要轉,惡業中定業、重業並非完全不可轉,所謂業由心生,只要至誠發露,慚愧懺悔,發大願心、發長遠心,勤修善法,如念佛、誦經、布施等,仗三寶慈力加被,必能消除罪障,重報輕受。若能究竟了知一切法為空性,回歸自心,不起心,不動念,寂然不動,這才是真正的空,空中又不妨礙有種種妙用即妙有。如果契悟當下這念心,心時時清楚明白,處處作主,清楚明白即定,處處作主即慧,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慧之中,所謂「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難,一切皆消滅」,達到定慧等持,即便受報,但因心不受外境所影響,依然自在,此即重報輕受。 

關于定業是否能轉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定業真的不可轉,那麼作惡的人,再怎樣改過向善,也沒有用。因為他免不了要受惡報,悔改自新也是無用的,這樣,懺悔就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定業是可以轉變的。如果定業可以轉的話,這豈不破壞因果報應的原理?佛教認為,種善因必定得善報,惡因必定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因果法則,乃這世界不變的真理。因此祖師大德云:「欲知過去因,今世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世做者是。」《華嚴經》也提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下子說定業不可轉,一下子又說可以轉,如此豈非自相矛盾了嗎?其實這是從立場觀點不同的原因來說的。同樣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觀點來看,就會產生不同的結論,乃至是相反的結論。定業不可轉,是從果的觀點來看,所產生的結論。定業可以轉,則是立足於因的觀點,所獲得的結論。我們不禁要問,同樣一個問題,何以會有相反的答案?現在我們就從因果和因緣的觀點來探討。 

站在因果的觀點來說,定業是不可轉的。為什麼呢?乃是由於因果的定律:如是因,如是果。種了善因,必會感受到善良的果報。種了惡因,也必然會感受到惡的果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個人造了什麼業,就要去領受所造的報應。這就是因果,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公私分明,絕不寬貸。所以從因果上來講,定業是不可轉的。但從因緣上來說就不同了,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何以故?乃是由於「因」要形成「果」必須依靠「緣」來助成,因緣具足,才能結果。而「緣」可以改變「因」,既可改變「因」,自然也就改變了「果」,所以說定業可以轉。舉例來說,有一個人,過去年輕無知,曾造下了一些惡業,後來年歲漸長,他覺悟了,不但不會再造惡,反而不斷地懺悔過去所做的惡業,同時盡己所能的廣行善事功德。如此他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受到後來所作善業的影響與改變,如果懺悔的功夫足夠,過去所造的惡業都已清淨,那他就不會再感受惡果,以後他受到的,將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緣」上來講,定業是可以轉變的。也就是說,當「因」還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轉變的,這也是為什麼佛教特別注重懺悔改過的原因所在。例如殺人,大概很難逃脫。然而討論定業可轉不可轉的問題,是指什麼呢?是指轉重報為輕報,遠報為近報。以殺人為例,殺人之後,馬上後悔,馬上去警察局自首,此即轉遠報為近報,如果殺人後,馬上逃跑,警察局就捉人,你躲了三個月、四個月、五個月,這都是遠報,若馬上自首的話,遠報轉近報,馬上就開始受報了。而且重報改輕報,因為自首可以減輕罪刑,在法庭裏,法官看你有懺悔心,也會減刑的。所以定業可轉不可轉看你怎麼講,它能轉遠為近,轉重為輕。 

要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便不為過。任何人都會在無意中做一些小惡業,知道以後就要懺悔,有過就悔改,惡業消失,將來就不會再受惡報。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這不是表示定業可以轉嗎?佛經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誠心懺悔,重罪可以輕受,小罪當下便銷亡,所有這些,都說明定業是可以轉變的。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如果業不能帶、業不能轉的話,就沒辦法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說業已經清淨了,我們不是已經解脫了嗎?那我們還生到極樂世界做什麼?蓮池海會那些菩薩都還有九品蓮花之別,九品就是不同的等級,九品裡面下下品的業還是很重的。所以說,業是可以帶的。但是怎麼樣帶?現行的惑業必須消除,如果我們現在還是充滿貪心、嗔恨、嫉妒、障礙,煩惱多得不得了,我們能到極樂世界去嗎?在這個世界我們都不能自在,還想到極樂世界去?根本不可能。 

綜上所說,我們得出結論:立足於「因緣」的觀點,定業是可以轉變的,而站在「因果」的觀點來看,定業就不可轉了。但是我們必須特別清楚地注意到一點,定業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地就可以轉變的。轉業是要靠功力的,是需要三味加持力,我們凡夫能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們要十分小心,三思而后行,千萬不能造罪業,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將來受罪,那時為時已晚了。阿彌陀佛!
]]>
<![CDATA[把握當下]]>Fri, 28 Mar 2014 00:48:05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27Don’t ever believe the world is coming to an end anytime soon, but be prepared for the worst, because we are living in the world of samsara where nothing is permanent and everything is unsatisfactory. Amitabha! 
不要輕易隨便相信世界末日說,作為修行學佛中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有必要作好最壞的打算,要懂得把握今天,把握當下的機會,精進辦道,這才是真正修行用功之處。共勉之!阿彌陀佛!
]]>
<![CDATA[不可思議的緣份]]>Sat, 08 Mar 2014 01:47:20 GMThttp://meifotemple.org/24515-24471-20998-201391/26緣份這種東西,真是講不清道不明,只能用“不可思議”來表述。隨順因緣,那是一種境界;而創造因緣,更需要智慧。緣無善惡之分,就看你是否去把握?把握了就是善缘,忽略了就是無缘,糟蹋了就是恶缘。緣來不易,敬請大家惜緣。阿彌陀佛!]]>